Skip to content

餐桌禮儀還是階級歧視? 小S與李文現象引發論戰!

影片:餐桌禮儀是否是階級歧視的產物? 小S與李文現象引發論戰!

(直接播放影片會自動顯示你語言的字幕,如果字幕不是你的語言,你可以去Youtube使用字幕功能。

如果你喜歡我的內容,也可以訂閱我的Youtube頻道。

上週,女星小S曬出一張兩個女兒陪自己在家吃飯的照片 ,隨後被作家李敖之女李文批評餐桌禮儀不當。

隨後,李文因被認為對他人的日常生活有過分強烈的看法而受到網民們的抨擊 。

作為對反彈的回應,她回復了幾個評論,然而那幾個評論才是真的讓我覺得看了覺得冷汗直流,因為即使的意圖可能是好的,她的用字實在是太階級歧視,且揭露了強烈的中產階級/資產階級優越感。

例如: 「你們星媽出生不太好可以理解,那你們下一代有這麼好的資源為什麼不去幫助你的未成年的孩子們呢。」

還有激怒最多人的: 「雖然大家很自卑聽不進去完了還會反駁,這個就所謂 的“窮人多作怪”。」

李文看似針對個人的批判,其實隱含者很多淺藏的社會意識,例如階級意識、世代交替,甚至某些句子中也透露了「揭示了她對華人在美國的如何被看待」的焦慮。

所以我就想乾脆來做一個PAA主題探討的,把這些關於餐桌禮儀潛藏的社會意識和邏輯討論一下。

因為,首先, 儘管她可能出於好意,但老實說,她的措辭是公然的階級歧視, 可能也有點年齡歧視。她聲明的最後一句話,揭示了她對華人在美國的看法的焦慮,也很耐人尋味。所以

人們什麼時候開始認為他們的年輕人缺乏餐桌禮儀呢?

所以我想在討論 餐桌禮儀的本質之前首先想探討一下這個小S餐桌禮儀羞辱事件有趣的事是,李文在批評小S時,還提到她認為現在的年輕人並不在乎關心餐桌禮儀,這自然會激怒一些自認為是年輕人的人。

台灣保守派報紙 《中時電子報》發表的一篇文章 ,甚至題為年輕人正在陷入小S現象嗎?認為現在的年輕人缺乏適當的餐桌禮儀。 這讓我想知道餐桌禮儀的衰退或「餐桌禮儀衰退的感覺」 是否是最近出現的僅限於年輕一代的現象。

為了調查這個問題,我決定檢視歷史上的文本,尋找更早時期對同一問題的類似敘述。 那麼人們什麼時候開始認為他們的年輕人缺乏餐桌禮儀呢?

事實證明, 上一代批評年輕一代餐桌禮儀並不是近年來才有的事。 我發現一篇紐約時報封存的的文章發表於 1985 年,標題為餐桌禮儀:時代變遷的犧牲品, 表明其實人們早在 40 年前就喜歡批評下一代缺乏餐桌禮儀了。

在這篇文章中, 作者對他們的年輕人缺乏餐桌禮儀進行了長篇大論 並將他們的失禮歸因於以下原因:

1. 傳統晚餐的消亡, 過去家庭聚集在一起吃飯,父母很能快糾正錯誤的舉止。

2.快餐和即食食品的增長也導致了餐桌禮儀的下降。

3.個人自由變得比禮儀更重要,而且由於家庭 在餐桌上共度的時間越來越少,父母未能傳遞社會的餐桌規則。

即使這是這是我發現最早的一篇關於人們指責他們的年輕人缺乏餐桌禮儀的文章, 但其實也很難確定歷史上人們開始認為年輕一代缺乏餐桌禮儀的確切時間 ,因為這種情緒可能已經存在了好幾世紀了。

不同的世代一直都有自己的習俗,老一輩人普遍認為年輕一代不遵守他們從小到大的禮儀標準 餐桌禮儀的概念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演變,具體的習俗和禮儀 規則會根據文化和歷史背景而發生變化。 隨著這些變化的發生, 一些人自然會認為年輕一代缺乏適當的餐桌禮儀。

認為年輕一代缺乏餐桌禮儀的看法並不是一個新現象,它很可能在整個人類歷史上以各種形式存在。這種看法受到不斷發展的社會規範、 文化因素以及隨著社會不斷變化而出現的自然代溝的影響。

另外就是,關於這篇文章,我想提一個有趣的細節,作者提到當時流行的聯合禮儀專欄“禮儀小姐”的作者朱迪思·馬丁 (Judith Martin) 將餐桌禮儀的衰落歸因於國家的創始人及其對平等的重視,以及對虛偽禮儀的藐視。 馬丁表示,這種趨勢可能起源於托馬斯杰斐遜(Thomas Jefferson)本人。 杰斐遜在擔任總統期間 試圖放寬外交排名規則的原因是,他認為這些 排名在人生而平等的人之間強加了人為的區別。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觀點間接影響了 美國人將餐桌禮儀視為一種階級主義歧視的觀點,因為它們會 在人與人之間造成不必要的區別,並且可能並不總是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或價值觀。

這就引出了我們今天主要想討論的話題:餐桌禮儀是階級主義歧視的產物嗎?

餐桌禮儀是階級主義歧視的產物嗎?

Times 發表的 一篇題為 “為什麼餐桌禮儀仍然重要的文章暗示餐桌禮儀並不是本質上的的階級主義,因為它們的目的是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和體貼而不管社會階層如何。

通過了解並遵守適當的餐桌禮儀 您可以展示您對文化規範的理解以及適應不同情況的能力。 這在商業交易中特別有用,因為尊重某人的文化是一項非常寶貴的技能。

此外,良好的餐桌禮儀可以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 也有可能促進個人或職業發展。在這種情境下, 餐桌禮儀被視為有效溝通和建立關係的工具, 而不是強制區分階級的一種方式。

然而,雖然我們都知道 在用餐時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和體諒很重要,但有些人會認為,這並不能使餐桌禮儀擺脫階級歧視的罪名。

同時根據一般的餐桌禮儀或禮儀來判斷某人的特徵,而良好禮儀可能會導致個人或職業上的好處本身可能實際上是階級主義歧視的產物。

Salon.com 發表了一篇題為 “再次為每個人制定禮儀 – 即使禮儀能被武器化” 的文章 , 該網站是一個新聞和評論網站,其內容涵蓋與政治、文化、 娛樂和技術相關的廣泛主題。

文章開頭的一句話描述了作者對禮儀的看法:

“適當的禮儀可以為我們的互動帶來祝福和恩惠。” . .只要不要把它當成武器就好。”

在這篇文章中,美國電視評論家和記者梅蘭妮·麥克法蘭 (Melanie McFarland) 講述了她早年參加一家主要大都會報紙暑期訓練的經歷 。 在暑期訓練期間,她與新聞編輯室的一位經理進行了簡短的互動,爾後經理邀請她在一家不錯的餐廳共進午餐。

經理在用餐期間很少說話,讓梅蘭妮主導談話,這很不禮貌,但經理的真正意圖其實更可怕。 經理仔細觀察梅蘭妮的禮節, 例如她如何喝湯,她用哪把叉子做沙拉,以及她如何拿餐具。

這些都是梅蘭妮的母親從小教過她的。 用餐結束時, 經理表揚了梅蘭妮的舉止,同時貶低了暑期課程中的其他孩子,其中大多數也是像梅蘭妮自己一樣的少數民族。

一天后, 梅蘭妮被分配到該報的研究部門擔任助理, 這使得她能與著名作家以及他們的編輯有機會互動。梅蘭妮強調 ,這個故事不是一個勝利的故事,因為她對這頓飯的記憶與屈辱和羞恥交織在一起。

當她問母親接受這個機會是否錯誤時,她建議她擁抱這個機會,但永遠不要忘記這件事情。她說, 那頓飯讓她進入了專業新聞界。但也讓她了解了禮儀規則如何被用來作為階級主義者和種族主義者的武器。

這種餐桌禮儀可能有階級歧視甚至種族主義的想法可能會激怒很多人,有些人甚至可能會認為,「說餐桌禮儀可能是階級主義或種族主義的想法本身」就是階級主義和種族主義,因為它暗示了來自下層階級或少數民族的人無法學習適當的餐桌禮儀。

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和瞭解到,殘酷的事實就是, 擁有財力和文化資本的人無疑更容易獲得餐桌禮儀的學習機會,正如李文對小S的評論所暗示的那樣: 「你們星媽出生不太好可以理解,那你們下一代有這麼好的資源為什麼不去幫助你的未成年的孩子們呢。」

而李文的另一條評論也提到, 她的一堂國際商務禮儀課要500美元,顯然那些沒有可支配收入的人是很難負擔的。

此外,我們今天所熟悉的 許多餐桌禮儀規則,確實是歷史上貴族為了區別於平民、維護社會地位而設計的。 餐桌禮儀與階級歧視的歷史淵源 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對餐桌禮儀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是高級餐飲方面。

 The Swaddle.com 發表了 一篇題為“禮儀不鼓勵良好行為,只是階級歧視”的文章 該網站內容涵蓋與印度和全球文化相關的廣泛主題)認為餐桌禮儀是階級主義的,因為它們是歷史上設計的貴族為了區別於普通民眾 ,維護自己的社會地位。

文章認為,餐桌禮儀和社交禮儀最初旨在區分貴族和平民, 確保特權和社會地位的保存。 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新的財富來源的出現 這些規則對於維持社會等級制度變得更加重要。

例如,16 世紀的思想家伊拉斯謨 (Erasmus) 建立了至今仍沿用的各種社交禮儀規則。文藝復興時期歐洲餐桌禮儀的發展 是貴族區分貧富的一種方式 ,往往導致創造不必要和負擔不起的用餐物品。就像有 布丁勺、牡蠣叉、魚刀和蘆筍鉗,普通人根本完全不知道怎麼用。

到了18、19世紀,土地不再是唯一的財富來源, 貴族權力弱化,社交禮儀更成為區分和保全權力 的重要工具。新興資產階級採用與貴族相似的舉止和風格試圖進入精英圈子。

那些不照禮儀來的人被認為不配擁有富裕和取得舊階級財富的資格。 在印度等被歐洲列強殖民的國家,西方禮儀與當地傳統和普遍存在的種姓制度相結合使人與人之間的區別和表現優越性變得更加容易。

不遵守社交禮儀規則 可能會導致其他人認為一個人缺乏修養,來自較低的社會經濟背景 或者不是來自“好的家庭”。

在全球化下,人們對達到主要由歐洲列強制定的社交標準的焦慮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李文在評論中表達了她自己的焦慮:“因為很多華人我看過太多在紐約和三藩市把他們的吃相已經在去國外了!” 她這樣其實暗示來自西方文化的人有更好的餐桌禮儀。順道一提,事實根本不是這樣。 我去過這兩個城市,看過人們在那裡吃飯。

縱觀歷史,各種文化都使用餐桌禮儀作為提高上層階級社會地位的手段。

例如, 在中國傳統的宴會中,客人的座位是按身份排列的, 最尊貴的客人坐在首位。主人也會先為這些客人端上最負盛名的菜餚。

在中國古代,正確使用筷子被視為良好教養和教育的標誌。 精英們被期望以 優雅、精確和優雅的方式 使用筷子 ,以反映他們的社會地位。

那麼餐桌禮儀是階級歧視的產物嗎? 雖然它在歷史背景下確實有某種階級主義的根源,但餐桌禮儀是否屬於階級主義的問題 在現代社會中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

我整理了一些利弊論點如下: 餐桌禮儀可能不是階級主義的幫兇,因為:

基本禮貌:一些餐桌禮儀,例如不滿嘴說話或正確使用餐具, 可以被視為基本禮貌而不是階級主義行為. 這些禮儀促進 餐桌上的 衛生、 清潔和對他人的尊重。

社會凝聚力:餐桌禮儀可以促進人們在用餐時的團結合作意識 ,營造尊重和體諒他人的環境 。

文化交流:學習和採用不同 文化的餐桌禮儀可以促進對多樣性的理解和欣賞,促進跨文化交流 ,打破階級隔閡。

餐桌禮儀可能是階級主義的幫凶,因為:

文化強加:餐桌禮儀通常基於特定文化或社會階層的規範和習俗, 可能無法擴及、普遍、適用或理解於所有文化當中。將這些禮儀強加給來自不同背景的人可能會造成障礙並加劇階級分化。

社會排斥:不熟悉特定餐桌禮儀的人可能會感到被排斥或被評判,從而導致於個人因為「遵守某些禮儀規則的能力差異的不同」而產生社會隔闔和階級分化。

經濟不平等:餐桌禮儀往往反映了上流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習慣,這可以助長「某些行為或品味優於其他行為或品味的觀念。」而這些觀念許多是塑造出來的。 這會強化社會等級制度,並導致低收入個人的邊緣化。

總之, 餐桌禮儀可能會也可能不會被視為階級主義,這取決於上下文以及它們被強制執行或強加的方式。 我們必須以文化敏感性和開放的心態對待餐桌禮儀,以提供包容和尊重的用餐體驗。

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避免將餐桌禮儀武器化,並將其作為判斷 一個人性格的基礎或作為選擇職業發展候選人的標準, 尤其是當職位或晉升與餐桌禮儀無關時更應如此。

正如梅蘭妮· 麥克法蘭 (Melanie McFarland) 在她的文章中所寫: 適當的禮儀可以成為我們互動的祝福和恩賜。 . .只要它不被用作武器就好。